简介
由于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发展,包括更高的磁场强度(如Bruker AVANCE 1000 MHz NMR波谱仪)、更先进的探测技术(如正在朝着更小的转子尺寸发展)、更高的魔角旋转(MAS)速率,以及选定的脉冲序列,固态核磁共振(NMR)波谱技术正日趋完善。
固态NMR位点特异性蛋白质表征与结构鉴定的关键步骤是耗时的共振分配。最常见的残基内与残基间分配2D和3D实验,使用同核13C-13C偶极再耦合序列(如质子驱动自旋扩散(PDSD [1, 2])或偶极辅助旋转共振(DARR [3])以及特定异核15N-13C磁化转移[4]结合13C-13C转移(如NCαCx,NCOCx)。
在后一种情况下,在一个氨基酸残基“i”内从Cα到CO,以及从给定残基‘i’的CO到前一个残基‘i-1’的Cα的磁化转移,对于蛋白质骨干分配都是必不可少的(图1)。
以前,这种同核13C-13C转移主要是通过将偶极再耦合序列(如PDSD或DARR)添加到特定NCx序列来完成的。最近,Adam Lange及其同事引入了稳健而高效的、基于偶极的基带选择性同核交叉极化(BSH CP)在CO与Cα自旋之间转移磁化。[5-7]
该技术对于仅可在中等MAS速率下测量的氘化以及质子化蛋白质(例如,由于缺少小转子直径的探针、受限的信噪比等)具有特别意思。
BSH CP作为一种一级耦合机制,通过偶极截断可有效抑制不希望的序列长程CO-Cα以及Cα-Cα磁化转移。此外,不同于传统NCxCx序列,没有出现不希望的向Cβ共振的转移(与图2A相比较)。合理的3D实验可以在一天之内记录下来。[5-7]
本文(支持应用记录)介绍了一组BSH CP实验,以方便波谱记录,并简化分配过程,同时对必要参数进行了详细描述。
BSH CP – 实验
通过与Adam Lange及其同事的合作,Bruker提供了五种不同的BSH CP脉冲程序(‘PPG’),从1D到4D:
hNCαCO是唯一提供残基内相关性的实验,而所有其它序列则均能提供序列残基间的相关性(图1)。最后两个实验包含两个特定的双CP转移步骤,将相邻的Cα共振相互关联起来。
结合这些实验,快速蛋白质骨干分配是可能实现的,结合进一步的实验可阐明二级和三级蛋白质结构。
BSH CP脉冲序列
一般来说,所有的BSH CP实验都遵循相同的脉冲序列结构(图2B、C和3)。初始磁化源于1H的90°激发脉冲(黑),随后是初始CP转移(浅蓝)。虽然在前三个实验中,这是一种H-N极化转移,实验四和五使用H-Cα CP。在任何情况下,初始CP之后就是特定的双CP转移(深蓝),从N到Cα或CO,或从Cα到N。在实验四和五中,后续的是进一步的特定双CP,从N到CO(图3B,紫)。
最终,通过BSH CP(浅红)实现同核C-C转移,包括从Cα到CO或从CO到Cα。hNCOCαCβ实验包括另一种同核转移,将某个残基的Cα与其侧链的Cβ原子相关联。在这里,使用斜坡形状的DREAM(通过振幅调制的偶极再耦合增强,[8])转移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图5B)。[7]
在演化期间(t1 – t4)使用高功率1H解耦(浅灰)。在特定的双CP和BSH CP转移过程中,连续波(CW,深灰)1H解耦有效。JCN解耦是由中心180°13C或15N脉冲(演化期间)和低功率15N解耦(获取期间)提供的
最后,还有两个重要的修整脉冲。第一个(红色填充)应用于CO-Cα BSH CP之前,为CO-Cα转移预备CO磁化。每当要检测CO信号以预备CO磁化以实现最大化检测时,第二个脉冲(红色框)是十分重要的。以下将介绍这两种脉冲背后的理论。
选择哪些实验条件?
BSH CP方法依赖于中等MAS速率(≤ 26 kHz)和高外部磁场强度Bo(≥ 600 MHz),这是因为频带选择性仅在CO和Cα间的各向同性化学位移差(Δ)大大超过MAS速率νR时才起作用。
通常,典型的CO和Cα共振分别出现在大约174ppm和54ppm,导致120ppm的化学位移差(Δppm)。对于从ppm到Hz(ΔHz)的转换,必须考虑13C回磁比γC和外部磁场Bo:
例如,在600 MHz波谱仪上,13C上的120ppm的化学位移差大约等于18kHz:
ΔHz = 120ppm ×0.25×600MHz = 18000 Hz
重新研究方程(1)表明,仅低于18 kHz的MAS速率可用于BSH CP实验:
ΔHz = 18 kHz > νR
在开始任何BSH CP实验之前,应该仔细考虑外部磁场Bo、转子尺寸,以及由此产生的MAS速率。适当实验设置的详细叙述汇总在表1中。
参数优化
Cα/ Call/ CαCβ resonances). Here, the use of Bruker’s TopSolidsbio leads to fast results.
一旦选择了这些实验条件,需要优化某些参数。90°硬脉冲:1H、13C,和15N、HC CP、HN CP、1H高功率解耦、NCα双CP、NCO双CP、CαN双CP、1H CW解耦,以及不同偏移频率(CO/ Cα/ Call/ CαCβ共振中心)。在这里,Bruker的TopSolidsbio的应用可快速获得结果。
最后,在其1D ppg版本中,BSH CP特定参数(CP接触时间和功率水平、必要时的第一和第二修整脉冲长度,详细信息参见表2)需要进行优化。
所提供的Bruker脉冲程序包括关于精心选择的参数设置的详细信息。此外,Bruker提供了一个名为‘calcbshcp’的脚本,该脚本可基于所选择的实验条件自动计算出所有相关的BSH CP参数。不过,在以下段落中还给出了对手动参数设置的理论概述和公式。
如何实现CO-Cα频带选择性CP转移
对于两个不同核之间的交叉极化,需要满足Hartmann-Hahn(HH)条件。对于同核BSH CP同样如此。
当作用于CO和Cα上的有效场强(Beff)的和或差等于MAS速率(νR)的一或两倍时,可以实现零量子(ZQ,n=1)与双量子(DQ,n=2)的同核再耦合。实验数据表明,与ZQ转移相比,DQ可提供更高的转移效率。[5, 6]
自旋X的有效场(Beff,x)由所施加的RF辐射场(B1)和来自载频(在TopSpin中被称为偏移‘o1’,图4A, B)的化学位移偏移(Ω)所决定:
CO和Cα的13C ΔHz由方程(2)可知。因此,如果在BSH CP转移期间载频被设置在两个共振频带(CO或Cα)中的任何一个上,则化学位移差等于偏移:
Ω = Δ Hz
实验结果表明,Cα共振频带不太依赖于共振位置,而CO化学位移分散对有效场的影响更大,并能迅速导致BSH CP条件的失配。[5]RF辐射的载频应始终设置在Cα频带的中间保持共振(图4A, D),从而产生有效Cα场(Beff,Cα等于所施加的B1场):
Beff,Cα = B1
依靠化学位移偏移和MAS速率的知识,能计算出可实现CO和Cα间的BSH CP转移(=‘BBSH’)的RF场强度B1。当选择有利的DQ转移时,HH条件(方程(3)):
2×vR = Beff,CO +Beff,Cα. (3)
研究方程(5)方程(3)可以解出Beff,CO:
Beff,CO = 2×vR −BBSH. (3)
方程(3)等同于方程(4):
2×vR –BSH = BSH2+ΔHz2)1⁄2 (3=4)
解出BBSH,BSH CP条件所需的场强:
重新研究前一页的例子,我们知道ΔHz是18kHz。以15kHz旋转时,满足HH条件的BSH CP旋转锁定脉冲变为:
表1的最后一列汇总了建议实验条件所对应的有效场B1。
CO-Cα BSH CP的CO修整脉冲
在包含从Cα到CO极化转移的BSH CP序列中,CO磁化在BSH CP之前沿Z排列。由于从CO到Cα的化学位移偏移,与Cα共振的RF辐射场(BBSH)将CO磁化直接翻转到所需的Beff,CO方向上(XZ平面,浅红)以满足HH条件(比较图4B和D)。
另一方面,在包含从CO到Cα的极化转移的BSH CP序列中,Cα磁化沿Z排列,而CO磁化在特定NCO CP(图2,深蓝)之后沿X取向。因此,通过沿着X施加BBSH,CO的有效场不会翻转到CP转移所需的方向上,而是保持沿着X方向。
因此,修整脉冲必须先于BSH CP将将CO磁化翻转成BBSH的有效非共振CO场(BEFF,CO)(图2和图4C,D)。这可以通过施加与CO共振带发生共振的硬修整脉冲来完成(图2C中的红色填充脉冲,在Bruker脉冲程序中被称为‘P28’)
所需的翻转角度θ计算如下:
在我们的示例中,翻转角度为:
翻转角度通常为62-63°。关于13C 90°脉冲长度(Bruker脉冲程序中的‘P1’),P28计算如下:
假设13C 90°脉冲强度为55.6kHz(对应于4.5μs的脉冲长度),则62°翻转脉冲所需长度为:
CO检测的修整脉冲
每当检测到CO信号,例如在hNCαCO中,而且在2D hNCOCα中也是如此,则必须施加另一个修整脉冲(图2,红框内脉冲,在Bruker脉冲程序中称为‘P29’)。在任何其它实验中,如果已在间接维度中(例如在3D hNCOCα形式中)检测到CO,则不需要第二个修整脉冲,因为它只会最大化CO-CO峰斜线,而无CO-Cα交叉相关峰。[5-7]如在相关ppg中所描述的,通过在‘zgoptns’中设置‘-Dflip’标志,可为不同维度激活修整脉冲。
图5描述了BSH CP期间有效场(A)和磁化(B)的位置,而Cα磁化(MCα,BSH)沿X方向旋转锁定,CO磁化(MCO,BSH,对应Beff,CO)位于XZ平面(浅红),但需要翻转到XY平面进行检测。
为了进一步旋转锁定Cα磁化以进行检测,只能沿X方向施加第二个修整脉冲(Btrim2)。在这些条件下,当其正好对准Y轴时(导致CO信号与Cα信号相比发生90°移相),只能检测到最大剩余CO磁化。
如图5B所示,在BSH CP之后,MCO,BSH垂直于Y轴(紫色平面)。因此,为了将CO磁化翻转到Y轴上(MCO,在trim2后),只允许沿X的修整脉冲,产生一个有效场(Beff2,CO),它与MCO(trim2后)和MCO,BSH两者都垂直。图5C显示,必须沿-X方向施加Btrim2以产生此Beff2,CO。MCO,BSH与X轴之间的夹角等于Beff2,CO与Z轴之间的夹角(θ)。
在方程(7)中,θ可以表示为:
联立方程(7)和(9),可以解出第二修整脉冲的漏磁场强:
由于有效场Beff2,CO从MCO,BSH变化了90°,所以Btrim2的计算振幅需要转换为90°脉冲的长度。最后,P29变为:
对于我们这个例子,这意味着Btrim2场和p29长度:
最后,当施加7.4μs的射频场强度BBSH时,我们这个例子中可检测出CO磁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