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布鲁克IVDr平台进行的1H-NMR代谢分析能为最大化地减少人为分析偏差提供建议,尤其适用于COVID-19/SARS-CoV-2血浆样本。
血浆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qNMR)已被用于系统地研究样品收集和制备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代谢分析结果的影响。
研究人员采用不同大小、不同防腐类型的采血管收集了健康志愿者和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血浆样本并在一系列的温度条件下储存了不同的时长。使用布鲁克Avance IVDr,即核磁共振代谢分析系统,利用基于1H-NMR的血浆代谢组学对样本进行了分析。
样本制备方法根据布鲁克IVDr的标准程序进行,NMR分析由该系统的B.I.Methods 2.0全自动地完成,脂蛋白亚类定量分析由其中的B.I.LISA模块获得。
详细研究了采血管尺寸、防腐剂类型、连续冻融周期、短期和长期样品储存温度以及加热处理对脂蛋白和代谢物定量结果的影响。
核磁共振数据表明,采血管的选择对代谢分析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血浆样本可在4°C条件下存放长达48小时再冻存于 -80°C;样本即使在4°C条件下存放长达168小时,代谢信息的变化仍然很小。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经过热处理(56°C,30分钟,即在没有高级生物安全设施的实验室分析血液样本时,用于灭活新冠病毒的标准程序)的样本中,代谢物发生了明显而复杂的变化。
这种在分析前采用的样本灭活方式,已被证明可降解脂蛋白并差异性地改变代谢信息,即灭活处理对健康受试者和新冠病毒感染者样本的改变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差异性的改变意味着,基于灭活血液样本的代谢分析,可能识别错误的生物标志物,而真实的生物标志物却被遗漏。
因此,从加热处理的样本中获得的新冠肺炎相关的代谢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解释的,其研究价值也非常有限。
当前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凸显了生化数据的可靠性如何严重取决于样本采集、样本制备和分析过程中所遵循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合理。